哲学社会科学界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月30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高端论坛在兰州大学举行。此次论坛由兰州大学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研修基地、兰州大学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甘肃省马克思主义学院联盟、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来自54所高校的150余名专家学者、思政课教师参加会议。以下文章来自5位专家学者在论坛上的发言,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改革。
张新平
高校学科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的工作,包括教育教学、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学科建设,不仅能够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办学水平,还有利于在更高、更广的层面上为促进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提供良好平台。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党中央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我们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学校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指明了行动方向。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坚实的学科平台。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发展到今天,不仅极大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还成长为完整的、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科学体系,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科学研究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时代提出的必然要求。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建设7个二级学科。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既要把握每个学科的特点、精准发力,又要把握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相互关系,做到各学科协调发展、相辅相成,从而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平台建设,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深化,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作用。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奠定学理基础。学科建设离不开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的深入又会打牢学科平台。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自觉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加强对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近现代中国艰难曲折、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理论创新成果,加深对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选择改革开放、选择党的领导的历史必然性的理解,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而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有利于科学把握人才成长规律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对党的建设的研究,有利于正确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必将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奠定雄厚的学理基础,真正做到以理服人。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因此,要发挥好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学科设立之前乃至设立后的一段时期,人们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公共课层面,或重视度不高,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相对偏低,一些教师甚至被边缘化,最终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不稳、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形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少学科建设的支撑。一般说来,在高校没有学科建设做基础,科学研究必然受到影响,一些专业和课程很难发展起来。自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迅速发展,不仅壮大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还产生了一大批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专家学者。显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发展,促进了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进而保障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深入开展。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培养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基础支撑。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任务。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而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使之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很多高校形成了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已经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和各种专门人才。但必须看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培养还不能满足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为了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基础工程。
总之,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将有力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的长足发展,这又从根本上保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稳步开展和长远建设。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抓住根本问题 做思政人开好思政课王学俭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具有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与“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之间具有目标一致性和逻辑共通性。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民情、舆情、社情发生深刻变化,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进入伟大复兴关键阶段,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决定了我国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关涉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等多项内容的关键课程。处在一定历史时空,必然受到社会思潮、西方话语和传播环境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尤其面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滋生、“噪音”“杂音”乱起以及虚假消息散布,“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事关我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千秋基业,人才为先。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就必须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律的困扰;必须培养一代代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终实现党的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从而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储备坚实可靠的后备力量与建设人才。
教师做好思政人是“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只有做到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真正办得越来越好。为此,只有切实落实“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基本要求,自觉树立政治意识,保持政治清醒,坚定政治信仰,增强政治定力;时刻关注时代发展,关注社会进步,关注人民生活,关注学生成长;树立科学思维意识,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不断拓宽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坚持在课堂上与生活中、网络上与网络下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真正成为以高尚德行和人格魅力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才能真正做到感召学生、赢得学生,从而“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
教师讲好思政课是“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的关键环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思政课教师只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仅要理直气壮地讲好马克思主义经典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已有成果,还要理直气壮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融入教材、化入教学、转入课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才能真正达到“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的教育目的。
(本文系兰州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系列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厚植讲好思政课的文化力量张哲
中华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生生不息的创造伟力,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始终离不开文化滋养、文化默化,讲好思政课需要厚植文化力量。
第一,讲好思政课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回望历史,五千年来,诸子争鸣、魏晋风度、盛唐气象、宋明风韵……华夏文脉之图景可谓生生不息、蔚为壮观,文化的土壤滋养着华夏民族,文化的渊源涵养出泱泱中华。在今天,“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立身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仍然深刻影响着社会的价值判断和思想政治道德取向。毫无疑问,讲好思政课一定要善于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只有打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画卷,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历史视野,才能更好地把“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中国故事与西方故事”“中国声音与西方声音”“中国价值与西方价值”“中国道路与西方道路”等诸多思想理论问题向学生讲清楚、说明白,构筑起新时代思政课的文化境域,有效集聚新时代思政课的文化力量。
第二,讲好思政课需要用好革命文化资源。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艰辛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是在党和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中孕育形成的伟大精神力量。气节崇高的革命文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内容,培育并丰富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包含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以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卓绝品格。革命文化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源泉。因此,讲好思政课,一定要用好用足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丰富革命文化资源,使之深深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一方面,要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人格感染学生,以为民族利益献身的革命精神鼓舞学生,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塑造学生;另一方面,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戏说历史”“消解红色”“解构经典”,坚决反对对英雄人物、历史人物、革命前辈进行颠覆性、错误性评价,始终做到思政课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讴歌真善美。
第三,讲好思政课需要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向同行。这既是对先进文化理想、文化追求与文化方向的自觉把握,也是对当下和未来主流性、主导性文化发展使命的自觉承担。应该看到,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华文化赖以生长、发展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种文化思潮竞相登台、互相激荡,一些非理性主义、自由主义以及带有特殊政治经济利益的文化现象,往往给青少年带来文化认识、甄别、选择上的困难。与此同时,“文化的中心与边缘”“文化的统一与多样”“文化的解构与建构”“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霸权与文化自主”“文化西化与文化演变”等诸多新问题也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困惑,亟须思政课教师结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廓清迷雾、给出解答。在此背景下,讲好思政课,尤其需要兼具更高的文化智慧、更深的文化精神、更好的文化表达、更先进的文化手段,进一步融文化于思政课专题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网络教学之中,不断提升思政课讲授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当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化正在成为现代意义上的软实力、竞争力。只有体现文化发展的内在精神,反映文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储藏文化发展的基因种子,并充分发挥文化的教化功能、规范功能、凝聚功能、审美功能,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文化品位、文化追求,并做好思政课的文化诠释、文化附加,才能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才能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办好思政课要坚持“四个自信”蒋海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也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重要抓手。因此,新时代办好思政课要坚持“四个自信”。
办好思政课要坚持学科自信。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涉及科学知识的学术独立和理论独立,具有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独立性等特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置,为我国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学科支撑。到目前为止,“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党的建设共7个二级学科,已经形成理论体系完整、科学研究规范、知识结构合理的学科体系,并成为优先发展、优质发展的优势学科,与其他学科共同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我们要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地位,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根本保证。
办好思政课要坚持教学自信。长期以来,思政课建设已经形成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理念手段先进、方式方法多样、组织管理高效、评价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体系。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教法自信,灵活运用专题式、互动式、参与式、体验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和话语体系;要坚持教具自信,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教学过程活起来,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不断引入“互联网+思政”、MOOC教学、思政APP等教学形式;要坚持教态自信,思政课教师是“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启蒙教师,要在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个人的风度、气质和魅力,做让学生喜爱的人。
办好思政课要坚持教材自信。教材是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内容和素材,不仅包括相关教科书及辅导材料,还包括用于立德树人的各类教学资源。从来源上讲,思政课的教学资源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所创立的思想理论;包括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鲜活实践的理论概括;还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文化积淀。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这些资源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理论与实践资源,因此,在思想性、理论性和价值性等方面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办好思政课要坚持管理自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是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重要体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我国的思政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帮助在校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担负着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的重要使命。这就必须着力解决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的状况,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坚决把从严管理与科学治理、严格要求与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结合起来,同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本文系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的模式及路径探究”(17JD71005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开好思政课:理直方能气壮杨宏伟 王永祥
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需要深研细究思政课之“理”,进而用系统深厚的“理”彰显思政课的正气、充实思政课的底气。
秉持马克思主义之真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指明了人类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史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始终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因此,马克思主义既是我国思政课的基本指引,也是思政课要传播的科学真理。开好思政课,必须讲清楚说透彻马克思主义之真理,用真理的力量来感召启迪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科学真理为学生认识世界、改变世界开辟道路。
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学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历史与现实相统一中,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飞速发展,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也在不断深入。开好思政课,就是要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蕴含的学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制度优势。
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脉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开好思政课,就是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生渊源、传承脉络,用根基深厚、生命旺盛、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化育学生。
遵循思政课教育教学之法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广大思政课教师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积极开展思政课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探索形成了诸多行之可靠、行之长远、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开好思政课,就是要立足学生思想实际、紧扣党的理论实践创新成果、聚焦立德树人中心任务。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要善于总结教学经验方法,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精彩推荐
吴传华 李新烽:加强中非学术研究 深化中非文明互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丛书》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胡雪菲 排版编辑:胡雪菲